每個人都有腦子,都會想事情,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層次上也有所不同。要有思想,首先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久而久之,便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形成思想體系,最後更上一層樓,成就一家之言。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有大腦,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善用大腦,很多人的腦袋整天就是「胡思亂想」、「妄想紛飛」。訓練獨立思考能力,也就是訓練自己如何正確的使用自己的大腦。




思考是有法則的,有最基本的規律,簡單的講,就是要合乎邏輯。思想有三律,所謂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思考方法基本有三種,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一種是辯證法。所謂的理性,就是建立在有效的思考方法上。因為腦子可以天南地北的胡思亂想,很多是屬於各式各樣的聯想,多半是雜亂無章的,那就不成為思想,只能說是「妄想紛飛」。




學習思考,就是學習馴服並駕馭這部大腦,讓它運作的有條理、有秩序、有規律。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能夠自己做思考、作推理、作判斷,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對不明白的東西曉得如何進行思考研究。




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說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只是複製別人的思想,是別人思想的影子;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學習只是往大腦塞進很多資料。然而若不能經過思考消化,大量的資料累積其實只是「一堆垃圾」,豈能不陷於迷罔之中?




思考只是大腦運作的方式,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新的資料不斷的輸入進來,思考只是大腦的空轉;久而久之,豈能不陷於「荒殆」之中。




獨立思考主要根基於自信,一種確實掌握自己的念頭與感受,勇於挑戰群體觀點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並無太大關聯。儘管如此,人們通常還是需要練習才能順暢地獨立思考。




有創意的獨立思考者會丟掉過多的假設,專注觀察自己的思考過程。練習挑戰自己與他人的觀點,習慣提出「為什麼」。或許你會因此冒著「過於批判」的風險,但也一定會發現,生活中逐漸出現更多積極、開放的朋友,人們也會因為你的觀點與意見而印象深刻。




如何型塑自我觀點?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非難事,億師整合多年的閱人經驗提供意見,可以提供你參考。




1.找時間獨處並充分放鬆。創意的種子需要空間才能萌芽,「不認同」某個觀點,也需要更多的腦部運作,來判斷事實、選擇立場。因此如果你總是要求自己快速做決定,不允許自己有更多思考空間,結果就會是人云亦云,全盤接受他人想法。




2.和辦公室裡的怪人聊天。美國波士頓顧問集團總監菲利普依凡(Philip Evans)觀察,職場裡通常都會有「怪人」,仔細聆聽他們提出的問題,並試著針對那些怪問題發展出適當的解決方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努力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和端莊的淑女聊天,或和電梯裡偶遇的公司總裁攀談,都可以擴展你的經驗。




4.假裝自己是那個和你意見不合的人,然後用他的立場思考、辯駁自己的想法。




5.故意找出自己思考中的錯誤。當你聽見或看見任何訊息,都不要視為理所當然,盡可能找出其中的錯誤。




6.當某項資訊被註明為引述自某位專家,務必追問該位專家是誰。如果資訊來源的確真實可靠,試著找出這項資訊可能存在的偏見,例如這項資訊來源者的背景或專業知識有可能影響資訊本身的客觀性。




7.閱讀不熟悉的跨領域書籍。如果你喜歡心理學,試試看歷史或哲學。愈是不熟悉的領域,愈能有不一樣的刺激。




8.你通常習慣如何描述問題?試著用其他單字、語言描述問題,或許問題也會跟著改變。




9.傾聽你的直覺。你真的是這麼想的嗎?這個感覺夠真實可靠嗎?




10.提問最顯而易見的問題。顯而易見的問題通常最容易被忽略,例如,「我們可以換個顏色嗎?」




哪些是缺乏獨立思考的徵兆?




除了培養正確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丟棄既有的壞習慣。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的情況,就要注意了。




1.你相信且依賴自己的經驗,不太需要任何數字或通論的佐證。這聽起來很像是獨立思考,事實上,你很有可能只是用自己的經驗與未受檢驗的慣性來詮釋問題。




2.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偏見,或曾被認為有偏見,請嚴肅地看待它。認真檢視你的知識/資訊來源有哪些,(例如,你是如何認識不同國籍、不同宗教的人?)並質疑自己的假設。




3.你依賴或引述哪些自己根本沒有親眼看過或親耳聽過的談話、文字。




4.你會用單一觀點評論藝術(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或者,你會因為多數人(包含專業影評)的評價不好,而放棄去欣賞一部電影,即使該部電影的導演或編劇原來深受你喜愛。




5.每個你認識的人總是認同你的看法。




6.當有人駁斥你的意見或信仰,你會感到氣憤、受傷。或者你會興起防禦心,甚至驚訝於自己的過度反應。




7.經常分享「奇聞軼事」。故事,的確很有力量,但一遍一遍由不同的人講述,就經過一層層的過濾與詮釋,而逐漸喪失其真實性。好的佐證是客觀且禁得起觀察,而非茶餘飯後的小故事。




8.依賴個人的記憶。要說服你接受人類的「心靈資料庫」一點也不可靠,的確很難,但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指出,我們的大腦是選擇性的記憶,並且會留下許多扭曲的回憶或不尋常的缺口。




9.缺乏證據,貿然斷下因果關係,只因為兩個事件同時發生。




10.辯論時,你不了解對方觀點,可能是自己思考不清楚。在一場辯論中,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觀點,你就無法回答對方提出來的問題。例如你贊成死刑,對方的提問可能是,為什麼死刑不算是一種謀殺?殺死另一個人又如何改善現況?




唯有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真正讓別人注意到你,看出你的能力。




 




蘇格拉底是一位緩慢的思考者,在大部分對話的開頭他都落後其他的參與者。他解釋他不像別人那麼快,因為要有根據就必須慢慢地想。他說:「對此領域我只是個外行人,我需要了解你在說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通常都想得太快,把思考過程太早切斷,實際上我們在剛開始就以為完成了。這可能是來自學校的訓練,在那兒不管是課堂討論或考試,快速地回答正確答案是重要的。



我們大多數人在開始想的時候,只是接受閃入腦海的東西。那些往往不是我們的主意,而是一些從別人得來但還沒過濾、吸收的東西。

在此,億師建議:

人生的問題皆需要判斷,必須花時間去認真推敲、充分理解、想得透徹。將億師的經驗吸收轉化成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可進行人生的下一步!!




 




<傳易堂>:願眾生大德皆因此而得道!避免走不必要的冤枉路或死胡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傳易堂_億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